第08版:
 上一版  
    标题目录
只拿50元工资 他却是近代中国化工行业的先驱
 
2019年6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拿50元工资 他却是近代中国化工行业的先驱

    制盐技艺历史悠久,但多为土法手工制作。CNSPHOTO提供

    金满楼

    若论资历与家世,民国实业家范旭东原本可以做官从政,舒舒服服地过一辈子,但他最终选择了更为艰难而充满荆棘的实业道路。当然,如果选择前者,范旭东或许只是权力场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僚;而选择后者,却让他在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历程中青史留名。

    创业从盐开始

    范旭东,湖南湘阴人,生于1883年,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后裔。6岁那年,范父因病去世,其母带着两个儿子寄居长沙,靠为别人浆洗缝补谋生。所幸的是,范旭东及其兄长范源濂均天资聪颖,在其姑母的帮助下,两人都得到读书的机会。不久,哥哥范源濂得中秀才,年仅13岁。等到清末留日热潮兴起,范氏兄弟二人均赴日本求学,兄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法政,弟入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攻读应用化学。

    在日期间,据说东京帝大校长对范旭东的苦读颇不以为然,其曾半调侃地说:“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所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范旭东顿时脸红耳赤,感到莫大的刺激与耻辱。毕业之际,学业优异的范旭东虽获得留校任教的资格,但此时正值清廷覆亡、民国初兴,他随即放弃待遇优厚的日本教职而束装返国。

    在清末民国初年的十余年中,范源濂仕途大顺,其先后担任清廷学部主事、参事,民国后又出任教育部次长、总长等要职。在兄长的提携下,范旭东也曾短暂任职于财政部,但后来奉派赴欧考察盐政时,因为一个意外的小插曲,范旭东又重新拾回了“工业救国”的理想。

    在当时号称“世界碱工厂”的英国卜内门公司本部参观时,傲慢的主人无意泄露其工艺而将一行人引入锅炉房,并以一种嘲弄的语气说:“你们中国人,看不懂制碱工艺流程,不如参观下锅炉房吧!”范旭东被深深地刺痛,他在心中暗暗发誓:迟早有一天,我们中国人也一定会拥有自己的化学工业!

    正所谓,近代化工三件宝,酸、碱、盐一样少不了。在西方国家,食用盐乃至喂养牲畜的盐中氯化钠含量都必须高于85%,但当时国内许多地方仍在吃氯化钠含量不足50%的盐。由此,一些西方人经常讥笑中国人是“食土民族”。对此,范旭东为之痛心疾首,并决定从研制精盐入手。

    事实上,中国的盐资源并不缺乏而只是制盐工艺粗糙落后。1914年冬,范旭东在天津塘沽长芦盐场考察时,看到大片荒碱地上的盐坨绵延不断,盐花雪白晶莹,一派天然盐场的景象。看到这一切,范旭东大为感慨:“一个化学家,看到这样丰富的资源,如果还不能树立发展祖国化学工业的雄心,那就太没有志气了!”

    之后,范旭东向渔民租了一间破旧小屋,开始了炼制精盐的尝试。经过反复的科学实验,范旭东最终成功试制出含氯化钠90%以上的精盐。在技术难关被突破后,范旭东决定在塘沽筹建精盐公司,并将公司命名为“久大精盐”,以示长长久久。

    然而,试验成功是一回事,筹办公司却是另一回事。最初,范旭东以为用现代工艺制盐必然效益可观,公司初始资本金仅定5万元,应该很容易筹集。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首次招股仅募得3000元。而在招股过程中,一些墨守成规的传统盐商还不无讥讽地说,什么“久大精盐”,就怕既不久、也不大!

    无奈之下,范旭东不得不放下手头的业务而亲自去筹款,据说,他经常“站在人家的门房等许久,结果还是下次再去。”历经挫折,久大精盐公司终于在1915年4月18日正式成立,景学钤为董事长,范旭东为总经理。当年6月,工厂破土动工,12月初正式投产,并于次年推出“海王”牌精盐。值得一提的是,久大精盐公司所使用的平锅熬制精盐的工艺,也是中国盐业技术史上的首创。

    明清以来,食盐一向实行专卖制度,一些传统盐商对范旭东的闯入十分警惕,久大精盐的运销也受到极大的抵制。更有甚者,部分大盐商公然禁止灶户向久大供应粗盐,企图断绝久大的原料来源。遇此困难范旭东自有妙法,他先后将梁启超、杨度、黎元洪、曹锟等风云人物拉入公司,由此将久大精盐的市场扩大到湘、鄂、皖、赣等长江流域。

    此后,久大精盐的事业蒸蒸日上,并很快在三年内由一厂扩为六厂,之后十余年更是自办盐滩多处,分销店遍布南北各省,其生产规模由最初的年产1500吨迅速发展到6万吨以上,资本也由最初5万元增至250万元。由此,久大精盐也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精盐公司。

    九死一生说制碱

    久大精盐公司大获成功后,范旭东又把目光投向了制碱。

    某种程度上说,创办久大精盐并非范旭东的初衷,他原本打算从制碱入手,创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重化学工业。然而,制碱工业技术复杂,资本投入也非常大,范旭东没有十分的把握,这才决定从盐业干起,以逐步积累资金与经验。

    这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出口到中国的洋碱大为减少,国内需以洋碱为原料的行业如造纸、染色、冶金、玻璃、洗涤等方面企业不得不减产甚至停工。目睹此景后,范旭东深刻认识到,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此等工业之母,不能专依赖天然,亦不能久仰给于外人”。于是,他决心在久大精盐的成功经验上开创中国自己的制碱工业。

    1918年4月,久大精盐公司接收了原德国人在塘沽的铁路支线;是年12月又斥资10万元买下三块面积在2000亩以上的盐滩;在此基础上,“永利制碱公司”于1920年5月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范旭东被推选为总经理,化工专家陈调甫全面负责碱厂创建工作。

    建厂之初,永利碱厂的规模气势颇为引人注目,比如其最早兴建的蒸吸厂房和碳化厂房,这两座巍然屹立的钢筋水泥高楼,前者高47米(11层),后者高32米(8层)。就当时的建筑水平而言,这两处核心厂房在周边一带可谓鹤立鸡群,堪称壮举了。

    然而,理想与抱负固然很好,但成功未必立刻就来。经过近5年的奋斗后,永利碱厂于1924年8月正式出碱,但令人失望的是,初次生产出来的竟然是红黑相间的劣质碱。消息传出后,外国公司大加嘲弄,幸灾乐祸之情溢于言表。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没多久,碱厂4台船式煅烧炉全部烧坏,全厂一度被迫停工。

    从建厂到投产,永利碱厂已经耗去200多万银元的巨资。在苦候数年后,个别合作者心灰意冷,部分股东也渐渐失去了耐心。在连续的打击下,“永利出货极慢,债台高筑,四面八方受到嘲笑、谩骂、攻击、阻碍”。

    听到永利碱厂出碱失败的消息后,英国卜内门公司伦敦总裁尼可逊立刻赶到中国,并表示愿以高于建厂资金一倍的价格接收永利碱厂。范旭东听后,深知英国人的用意在于扼杀中国制碱工业以更长久地垄断中国市场,于是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搞不成碱,宁可去自杀,也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英国人碰了一鼻子灰后,只好狼狈离去。

    事后,社会舆论对此冷嘲热讽,股东们更是怨声载道,抱怨自己的投资打了水漂。无奈之下,范旭东只好一再耐心地说服他们:“要想让化学工业形成我们民族的长城,就要咬紧牙关,一代人、两代人地干下去,才有可能成功!”“我们没有退路,摆脱绝境的唯一办法,就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我认为一切艰难的事,总有解决的办法;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去做,多少会有成就!”

    在最困难的时候,合作者陈调甫给了范旭东最大的支持。当时,陈调甫的妻子因病去世,在葬礼之后,陈调甫将所受丧仪全部交给了范旭东,以解资金上的燃眉之急。在挺过这段日子后,范旭东也不无感慨地对陈调甫说:“这些年,我的衣服都嫌大了。老陈,你也可以多活几年了!”

    说起永利碱厂的转机,其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1924年后从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国的化学博士侯德榜。后者加入永利后,立刻被任命为公司技师长(即总工程师),负责碱厂的技术攻关任务。

    群策群力之下,永利碱厂最终突破外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设备限制,其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苏尔维法”,并于1926年6月生产出碳酸钠含量99%的高质量纯碱,而后者的水准甚至超过了英国卜内门公司的产品。当年8月,命名为“红三角”牌的永利纯碱一举摘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永利纯碱堪称“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就这样,历时八年、九死一生,差点拖垮久大精盐的永利碱厂最终成功了。而后者的成功,不仅填补了近代中国没有制碱工业的空白,同时也一举打开了广阔的国内外市场。自此,永利碱厂、南开大学、《大公报》也被人合称为“天津三宝”。

    永利碱厂的成功并没有让范旭东止步,因为他深知,酸和碱是化学工业的双翼,两者不可或缺。从1934年开始,范旭东就开始筹办制酸厂。三年后,一座大型硫酸厂在南京大厂镇顺利落成并生产出第一批国产硫酸,这也是当时远东首屈一指的硫酸工厂。

    与洋商竞争到底

    1922年,范旭东到庐山避暑时遇到英国卜内门公司驻华代办李特立,后者劝告范旭东:“碱在贵国确实重要,但足下动手也未免过早。按贵国目前的工业条件,过30年再办碱厂也不为迟。”范旭东听后,立即正色道:“在我看来,恨不能早办30年。凡事贵在人为,只要急起直追,还不算晚。”

    当然,李特立的话也大体属实,近代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各方面都很落后。以制碱工业来说,当时最先进的制碱法系比利时人苏尔维发明,但欧美各国成立了苏尔维工会国际组织,只在会员国内部互通信息,技术严格保密。由此,在永利碱厂成功制碱前,洋碱在国内大行其道,尤其英国卜内门公司更是处于垄断地位。

    1926年永利成功出碱,卜内门公司大为震惊,其英伦总行老板尼可逊曾托人联系范旭东,建议双方谈一次。之后,范旭东虽然同意见面,但事前定下一条谈判的原则,那就是:

    “永利担负着中国民营化工的任务,其成其败,必凭我自身力量拼命奋斗,在任何情形下,我主权上、制造上是万万不容外人参加的,其可能通融程度,至多以营业为范围,原则上仍然能避就避。”

    会谈中,尼可逊果然再三提议,愿以资本及技术同永利合作。面对这一邀请,范旭东虽然深知永利碱厂的资金链确实困难,但仍以公司章程规定“股东只限于中国国民”为由加以婉言谢绝。

    永利碱厂的崛起,令卜内门公司感到十分不安。为了扼杀永利公司以维持其垄断地位,卜内门随后通过英国外交大臣对北洋政府进行外交干涉,其理由是,永利碱厂违反工业用盐征税条例,对外商构成不正当竞争。最终,北京盐务署稽核总所规定工业用盐每百斤纳税2角,而当时永利碱厂每制碱1吨需用盐2吨,因此每生产1吨碱即增加4元成本。好在后来“反帝”舆论兴起,在各方压力下,盐务署最终规定工业用盐免予征税30年。

    一计不成,卜内门公司又生一计,那就是大打价格战。为了彻底挤垮永利碱厂,卜内门公司从国内调来大量存货,每季度即在中国市场降价一次,最低甚至降到原价的40%。如此一来,永利制碱的销路自然大为缩减。

    在此情况下,范旭东决定行“围魏救赵”之计,其找到日本三井公司驻天津办事处,请其代销永利碱厂的“红三角”纯碱。双方达成协议后,永利制碱利用三井公司在日本的销售网,以极低的价格在日本陆续抛售,由此带动日本碱价不断下移。由于卜内门公司也同样垄断了日本碱业市场,其不得不随永利一同降价。最终,感到这样下去只会两败俱伤的卜内门公司只好主动示好,其自愿停止在中国市场上的削价倾销,同时也希望永利公司停止在日本相应举措。

    事后,永利制碱与卜内门公司谈判后就中国市场达成配销协议,其中规定永利占55%,卜内门占45%。范旭东还提出,今后卜内门在中国市场上的碱价如有变动,必须事先征得永利公司的同意。在分析了利害关系后,卜内门最终接受。此后,双方就营销情况互通信息,永利不但在本国纯碱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而且还是占据主导的一方。这在当时的年代,可以说是十分罕见了。

    说到这里,据说还有一个小插曲。当年范旭东参观卜内门公司时,英国人说中国人看不懂制碱工艺而只带他看锅炉房。30年后,卜内门公司董事伯烈到天津要求参观永利碱厂,范旭东也如法炮制,交代属下只让他看锅炉房,而谢绝其参观主要车间。

    然而,正当范旭东准备大展宏图之时,日本侵华战争无情打断了他的“重化工之梦”。战争阴云笼罩下,范旭东率领广大职工克服万难,并尽可能将工厂设备迁往四川,重新开辟西南化工基地,以更好地支援抗战。1943年,范旭东制定包括硝酸厂、炼焦厂等在内的“十厂计划”,但就在抗战胜利不久,他却突患急性肝炎而于1945年10月4日在重庆与世长辞。

    范旭东去世后,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为之题写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挽联,后来又称赞他是“中国人民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同时期的实业大家卢作孚更是表示,范旭东不置汽车、不营大厦,每月只拿50元工资,他是中国真正的人才。

    作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范旭东、陈调甫、侯德榜、李烛尘等永利创始人曾提出四大信条:一是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二是事业上积极发展实业;三是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以顾全团体;四是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事实证明,范旭东等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其言其举,也为中华民族工业提供了可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