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要闻 · 文摘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目录
提高供给质量 为夜间经济注入更多新元素
治理升级护航夜间经济
 
2019年1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市场规模正持续扩大 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
提高供给质量 为夜间经济注入更多新元素

    在新一轮拉动消费的系列举措中,夜间经济成为各大城市竞相追捧的经济新动能。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相比街区夜游和夜市、美食街,夜间节事活动和文化场馆更为游客所向往。这意味着,夜间文化休闲活动是消费需求的蓝海。下一步,夜间经济的发展壮大需要扩大市场主体,丰富夜间休闲与旅游产品品类,提高供给质量。

    眼下,原本单调寂寥的夜晚正变得丰富多彩,需求催生下的夜间经济变成了无法忽视的时髦词汇。在日前举行的2019中国夜间经济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2019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夜间经济的市场规模正持续扩大,门票经济持续弱化,夜间餐饮仍占主导,文化休闲则为需求蓝海。

    巨大消费潜力在释放

    “夜间经济源自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的空巢现象而提出的一个经济学名词,主要包括夜景观光、街区夜游、景区夜游、夜市/夜宵、夜间演艺、夜间节事、夜间文化场所休闲活动等内容。”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旅游课题组负责人赵一静说,当前我国城市的夜间经济正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发现,每到节假日和旅游旺季,热点城市和旅游景区的拥堵难题总是得不到有效解决。“一边是游客长期抱怨,‘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回去想想啥都不知道’;另一边则是那么多的博物馆等文化场馆以及旅游景区下午5点就早早闭门谢客”。

    与此同时,大数据对重点城市游客消费轨迹的数据监测显示,从重庆洪崖洞、成都宽窄巷子等夜间网红打卡地,到广州小蛮腰、北京奥运塔、上海黄浦江岸的灯光秀;从稳步上升的夜场电影上座率,到颇受高端游客欢迎的天坛夜宴、长城夜宴项目,不同年龄、文化背景和消费层次的居民及游客对夜间文化活动与旅游活动的需求正日渐增长。

    青年人群生活方式的变化让他们成为夜间消费的主力军。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80后、90后在夜间旅游消费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0%、19.8%。“我们在地铁末班车里看到的全是年轻人,夜生活和年轻人紧密相关。”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粤说。

    需求之下,巨大的消费潜力正在释放。资料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发展夜间经济不仅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成为扩大消费、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夜间经济不仅仅是夜市

    夜间经济的蓬勃发展之势,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引导。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的情况下开展夜间游览服务,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鼓励建设24小时书店。

    在这前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城市相继出台了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王粤表示,北京市印发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有13项具体举措。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廖成珍介绍,成都通过大力发展夜间便利店、健全夜间交通服务保障等夯实夜间经济的发展基础。

    “游客喜欢在一个城市夜游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夜景很美、夜间休闲项目全、夜间旅游产品很独特等。但游客不喜欢在一个城市夜游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比如交通便捷度不高、公共设施并不完善、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赵一静表示,政府主管部门重视夜间经济发展,应该在夜间安全、交通、应急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政策协调和保障。

    “发展夜间经济,不能只有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还要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夜间经济的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随着消费需求的累积和市场存量的增长,人们对夜间活动内容的需求将会进一步个性化,这就需要文化机构、事业单位和更多的市场主体加大内容创造的维度与产品创新的力度。”戴斌表示。

    “我们从夜间消费的品类上看,即使是夜间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市,餐饮消费占比仍超过七成。”赵一静说,应该看到,夜游不能只是夜市和灯光秀。

    文化休闲项目值得重视

    下一步,夜间经济的发展壮大需要扩大市场主体,丰富夜间休闲与旅游产品品类,提高供给质量。赵一静介绍,报告显示,相比街区夜游和夜市、美食街,夜间节事活动和文化场馆更为游客所向往。这意味着,夜间文化休闲活动是消费需求的蓝海。

    报告提出,夜间经济应发展“老三样、新三样、再三样”。“老三样”指夜市、演出和景区,“新三样”包括节事、场馆和街区。“夜间节事活动可以成为文化新载体、城市新名片,文化场馆是城市新风景线,街区是高频消费区、新晋网红地。”赵一静表示,夜间经济的“再三样”,是指书店、古镇和乡村。书店更多承载的是一个城市夜间休闲的功能,而古镇和乡村则是未来夜游的新去处。

    美团副总裁、美团研究院院长来有为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同样发现,夜间经济的消费已经从早期的夜市发展成为食、游、购、娱、体、展演多元化的消费。多样化的文化演出、画廊展览、时装秀等是丰富游客夜间生活、吸引游客留下来的重要因素。

    “夜间经济还要有更多新的体验,要注入科技、文化等元素,如果仅仅是简单白天营业时间的延长,对消费者是没有吸引力的。夜间经济的发展一定要重内容、重体验,特别是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引导支持国内外企业打造主题鲜明、品质较高的夜间文化休闲、体验活动”。

    来有为表示,要研究如何满足年轻人的消费需求。“举个例子,密室体验当前在年轻人中间非常流行。调查分析显示,今年密室体验的营业额上中下游加在一起有望突破100亿元。密室体验在北京、上海、成都、深圳这些城市发展得比较好,已经成为看电影、唱卡拉OK之外的又一新消费热点。”

    《经济日报》

    延伸阅读 〉〉〉

    发展夜间经济需综合施策

    在新一轮拉动消费的系列举措中,夜间经济成为各大城市竞相追捧的经济新动能。记者近日在成都、杭州、长沙、广州等地调研时发现,尽管近年来夜间经济蓬勃发展,但也需要警惕统筹规划不足、经营主体压力增大、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体验感获得感差等问题。

    发展夜间经济需要市民有充足的闲暇时间。业内人士表示,消费能力不仅指消费者的实际货币支付能力,更包括居民消费的时间能力,即“闲暇时间”。夜间消费以闲暇消费为主,要求消费者具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尽管劳动法规定,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但仍有大量企事业单位加班的时间较长,严重挤占了居民的消费休闲时间。

    发展夜间经济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部分研究者表示,晚上10点以后,伦敦地铁的运行速度可达白天的两倍,且部分线路周末24小时运行。而我国许多城市的地铁一般在晚上11点半之前就停止运行,不够便利的出行条件影响了居民的夜间出行意愿,阻碍了夜间消费潜力的释放。另外,发展夜间经济还需要城市照明的支持。支撑城市“夜游”的景点延长经营时间,需要完善的照明设施以及景点导航标识等。目前,这些城市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需持续不断地优化。

    此外,成本问题也比较突出。杭州市商务局商贸发展处处长李星星说,现在城市夜间经济的部分业态生存困难,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不管是商场、超市,还是酒吧、KTV,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除了人工成本高企之外,水电气成本也逐年看涨,严重限制了夜间营业时间。

    业内人士建议,打出政策“组合拳”,加快发展夜间经济,满足夜间消费需要,持续不断释放夜间消费红利。

    统一规划、重点突出,提高供给质量。一些基层干部建议,可以借鉴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打造“夜京城”“夜津城”“上海味”的经验统一规划,形成一批合理布局、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的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满足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最大程度激发消费潜力。另一方面,政府也应有所侧重,鼓励从业者推出融合本地历史文化、特色景点、民风民俗的旅游产品,凸显城市特色。

    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激发夜间市场活力。部分业内人士建议,推动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在周末和节假日,延长公交、地铁运行时间,增加贯穿城市重要景点、夜间经济示范街区的夜间旅游大巴路线,消除限制人们夜间出行的交通设施瓶颈,解决夜间消费者的“回家之忧”。

    完善夜间经济监督机制,维护夜间市场秩序。有业内人士建议,应借鉴荷兰阿姆斯特丹和上海的经验,设立“夜间市长”或“夜间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解决夜间经济中各利益主体的纠纷,维护夜间经济运行秩序。鼓励商家、居民、消费者等参与主体积极参与,综合协调各方利益诉求。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