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要闻 · 文摘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目录
区域协调发展激活经济持续增长新动能
区域协调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2020年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 完善区域政策空间布局
区域协调发展激活经济持续增长新动能

    近一年来,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密集落地,我国已形成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区域战略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模式。随着各大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逐渐明晰。

    2020年刚开年,区域协调发展就迎来重要部署。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日前召开,研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兰州-西宁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等均被提及。

    近一年来,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密集落地,我国已形成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区域战略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模式。随着各大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逐渐明晰。多个区域增长活力正逐步释放,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

    区域协调发展有新部署

    201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法则是首次出现。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两大规划在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升级版”,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陶金表示,在政策支持下,成渝将进一步发挥集聚经济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在集聚中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平衡。预计未来成渝在全国的经济影响力将进一步加强。

    上述会议还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高度重视解决突出重大问题。会议强调,要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表示,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加快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2018年年底印发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回顾2019年,随着多个规划相继落地,我国跨区域经济区体系建设路径明显清晰。“我国区域发展正在从单一区块发展向多区域跨越,通过区域间的比较优势,促进要素的有序流通,极大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率,激发了区域活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表示。

    具体来看,各大区域战略承载着不同的职责。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为抓手。通过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协同发展,探索出了经济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发展的新模式,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跨行政区的要素有序流动,解决了过去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将进一步提高长三角的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则全面推进内地同港澳的互利合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超级都市圈,打造湾区经济,建立对外贸易平台。

    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作为深化陆海双向开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通道和物流设施建设,提升运输能力和物流发展质量效率,深化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促进交通、物流、商贸、产业的深度融合。

    长江经济带推动沿江11个省(区、市)联动发展,通过长江黄金水道串联起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成渝经济区,有效发挥了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区域发展战略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重点区域要素集聚、规模经济以及知识溢出等效应,既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又可创造更大的市场。同时,重点区域以外的其他地区则可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发展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的特色产业。”陶金表示。

    助推经济持续有力增长

    多个数据显示,随着区域发展的推进,我国区域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区域战略布局的不断完善,我国区域间的差距得到有效控制,包括经济水平、基础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差异均有缩小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云中表示,区域发展近10年来,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并行。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人口和区域优势等多方面因素考虑,我国已经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王福强也表示,无论是从全球经济发展过程还是区域发展规律来看,区域集聚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有力增长的支撑,通过激发区域活力,进一步带动、辐射周边发展。或许在不远的未来,我国还将出现更多的内陆经济群、江河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新枢纽。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十三五’规划19个城市群中经济实力最强的三大城市群,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地区。我们预计三大城市群在2025年将占全国GDP的45%左右。”汇丰银行亚洲经济联席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

    《经济参考报》 

    延伸阅读 〉〉〉

    “双城经济圈”定调成渝一体化

    1月6日,四川省委和重庆市委分别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方式进行研究和工作部署。其背景是1月3日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相关专家认为,这将进一步推动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并切实解决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成都、重庆两座西部地区经济核心城市之间存在的一体化发展瓶颈,有望在西部大开发的第三个十年期间,使成渝城市群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后我国第四个“国家级”的城市群。

    重庆理工大学教授、MBA教育中心主任邱冬阳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法尚属首次,这是从经济层面阐述了成渝城市群在未来的建设方向,即成都经济圈和重庆经济圈将共同支撑城市群的发展。

    近两次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其议题都与城市发展有关。2019年8月召开的第五次会议提出“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而此次会议则对成渝城市群的发展进行了部署。专家认为,这表明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将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关注,建议下一步四川和重庆两地政府应该切实加强沟通联系,并参考长三角、珠三角的经验,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作出规划。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骆玲表示,成都经济圈首先应该是“1+3”的结构,即“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即与成都北、东、南的主要城市形成紧密的联系。从现在综合交通的格局来说,成都也在建设1小时通勤圈,因此成都经济圈范围可以更大,应该包含绵阳、乐山、雅安等地。

    重庆经济圈应以其主城区为核心,重点发展渝西城市,如永川、潼南等,推动中间地带的城市经济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发展的最大短板,是“中部塌陷”问题,即成渝的中间地带城市GDP总量低、竞争力较弱。对此,骆玲认为,成都经济圈和重庆经济圈的中间地带还应该有一个次级的经济圈。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