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要闻 · 聚焦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目录
2.5天周末来了 能全面推开吗
防疫还需防“抑” 多地推出心理疏导措施
区 域 〉〉〉
 
2020年3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防疫还需防“抑” 多地推出心理疏导措施

    本报记者  李 孟

    新冠肺炎疫情既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在关注疫情的同时,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疫情期间,多地针对患者及其家属、一线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了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心理服务,维护公众心理健康。

    “工作强度大,虽然整体上大家都比较配合我们的工作,但还是有少数人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还有人骂我们怎么不得肺炎。”山东青岛的社区工作人员黄某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疫情期间,基层防疫压力大,加上部分社区居民出于对防疫工作的不理解,不配合自己工作,自己曾面临极大的心理压力。黄某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拨打过心理疏导热线寻求帮助。“拨打心理热线就是想找人倾诉一下,心里有根弦一直紧绷着,很容易崩溃。倾诉完确实轻松了许多。”

    据了解,多地的医院、高校等单位都推出了应对疫情的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为公众提供心理干预服务。

    心理咨询师张宁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该重点关注一线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基层工作者的心理健康。一线医务防疫人员工作强度大,长期高负荷工作容易形成紧张压抑情绪,需要深度的心理支持。部分医务人员甚至遭受心理创伤,需要重点关注,及时排解负面情绪,舒缓压力,进行有温度的心理关怀。“大家在关注防疫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疫情带来的心理创伤。”张宁说道。

    3月18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印发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的通知》,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一线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心理服务,维护公众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张宁认为,对于在疫情中有家人去世的群体,心理工作者需要对他们进行长期观察和心理疏导。“失去亲人是一件非常痛苦和煎熬的事情。即便疫情好转,我们也需要对这类群体长期关注,进行心理疏导。”

    除了一线医务人员和基层工作者外,其他人长期居家隔离,也难免会产生恐慌、焦虑的心情。

    “也许是受到疫情影响,或者是一个人在家待太久了,我感觉我的心态出现了一些问题,开始变得特别焦虑、恐慌,还非常易怒,容易跟别人吵架。”李烁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由于担心感染病毒,自己每天不停地洗手,不敢跟合租的室友说话、见面,每天盯着购物网站抢购口罩和消毒用品,采购的消毒用品已经足够使用两年。“有很长一段时间睡眠质量特别差,失眠,经常到凌晨三四点才睡。我躺在床上就会胡思乱想,闭上眼睛就是我和家人得了新冠肺炎的场景。”李烁说。

    “普通人受疫情影响,也会出现情绪波动大、焦虑等情况,这都是正常现象。”张宁建议,公众要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检测和评价,一旦发现自身情绪不稳定或出现心理问题,就要及时、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疏导,或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