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要闻 · 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目录
“减”不断理还乱 家长的教育焦虑症怎么治
构建商务诚信新机制
湖南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2019年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减”不断理还乱 家长的教育焦虑症怎么治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如果想让孩子应试、升学、择校或考证,就不得不求助于超纲教育。有调查数据显示,家长对超纲教育的认同程度很高,超过44%的家长认为十分有必要。   CNSPHOTO提供

  

  本报记者 王立芳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成为教育界的重要议题,相关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

  日前,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向省级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共30条,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各方责任,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其中,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从事学科知识类培训机构的管理,重申严禁给学生“增负”的要求。不过,需要关注的是,虽然政令一再重申,但多数家长还是对孩子的教育备感焦虑。

  难以缓解的焦虑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如果以100点为满值,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达到了76点。其中,68%的受访者对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较焦虑”“非常焦虑”。

  去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严令禁止校外培训机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严令禁止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严令禁止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等行为。

  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要求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不得超出相应的国家课程标准,培训班次必须与招生对象所处年级相匹配,培训进度不得超过所在县域中小学同期进度,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经过一年来不间断的校外培训机构整治行动,根据教育部官网上的最新通报,截至2018年11月30日,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050所,其中存在问题机构272842所、完成整改211225所,完成率达到77.42%。

  “减负”政令频发,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行动不断,但家长的教育焦虑缓解了吗?

  不久前,一篇名为《疯狂的黄庄》的网文刷爆朋友圈。网文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黄庄周边聚集了各路名校以及数不清的校外培训机构,在这里,“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没有不上课外班的孩子”。《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如果以100点为满值,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达到了76点。其中,68%的受访者对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较焦虑”“非常焦虑”,仅有6%认为不焦虑,而最令家长焦虑的孩子年龄段集中在幼儿和小学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超纲教学”,但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如果想让孩子应试、升学、择校或考证,就不得不求助于超纲教育。上述调查数据显示,家长对超纲教育的认同程度很高,超过44%的家长认为十分有必要。

  当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城市,受限于户口、房产及经济能力,只有少数家庭能接触到教育稀缺资源,这一现状又与家庭特别是中等收入家庭不断升级的信息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的教育需求相悖。

  “父母之所以在子女教育方面舍得花费巨大精力和财力,主要在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也都是通过求学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来自北京西城区的家长赵宏(化名)对中国商报记者说。

  症结都在校外吗

  在择校压力面前,不少家长提前为孩子规划培训课程,有些甚至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就开始做准备了。

  一边是政令禁止“超前学”“超纲学”,一边是家长对“赢在起跑线”的追求,在赵宏看来,校外培训机构的火爆与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息息相关。

  谈起家长的教育焦虑症,赵宏深有体会。他是一名六年级小学生的父亲,正面临孩子的小升初问题。按照北京目前实施的小升初派位入学制度,赵宏的孩子所在小学对应的派位学校范围是三所市重点、两所区重点和三所普校。

  赵宏向记者介绍,北京面对小升初进行大范围海选招生的只有两所重点中学的实验班,每年都有将近两万名学生参加,最后录取100至200人,而学生多是各个奥数机构集训队的水平。一旦没能进入上述两所名校的实验班,而又不想让孩子被派位,就只剩下三条路可走:去海淀区择校、民办校或国际学校。

  “对孩子的教育感到焦虑实际上在家长群体中极为常见。”赵宏表示,在北京的小升初家长圈里流传着“西城拼爹,海淀拼娃”的说法,他说:“拼爹拼娃实际上拼的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在拼的过程中,焦虑感也会随之而来。” 

  赵宏表示,摇号派位制度的出发点与家长的意志是相同的,即让人人都公平地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但目前摇号的具体办法以及重点校在学区的招生人数尚不公开透明,更加重了家长的焦虑感。

  那怎样才能在择校大战中脱颖而出呢?无疑需要在课后加把劲。在择校压力面前,不少家长提前为孩子规划培训课程,有些甚至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就开始做准备了。

  赵宏给孩子报的文化课补习班是英语和奥数。他解释,学英语是因为学校里教得浅,而孩子在小学阶段对外语接受得较快。学奥数则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为了升学。在很多家长看来,学奥数参加竞赛是进名校的捷径。二是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通过学习奥数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不过,学费也贵,一年得5万多元钱。

  “理想中应该以学科考试与综合素质评比作为入学选拔标准。无论何时,优质的教育资源都要通过努力才能争取到。”赵宏说。

  一家之言 〉〉〉

  “从娃娃抓起”不可变为“从娃娃折磨起”

  都说现在孩子累,其实家长们也累——因为孩子有忙不完的小队活动、写不完的征文、编不完的小报、下不完的手机App、关注不完的公众号……自己完成不了,只能爸妈顶上。许多人认为“家长作业”是老师布置的任务,近日,杭州有老师站出来吐槽:老师不生产作业,只是作业的搬运工!很多任务并非出自老师、学校甚至教育部门的本意,而是各级各部门都想从娃娃抓起,凡事都想进校园,都想小手拉大手。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杭州某区教育局接到的各种与教育无关的临时任务多达188件,例如《关于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征文比赛的通知》《关于开展“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看到“不完全统计”的字样,估计很多人会感到哭笑不得,这些任务都顶着“从娃娃抓起”的名头出现,可在事实上却是“从娃娃折磨起”。

  用“从娃娃抓起”作为关键词,可以搜到各种各样的版本。现在有些地方,只要推出一项活动,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从娃娃抓起”。“从娃娃抓起”当然不错,很多工作也确实有必要。可是,孩子本来学习任务就重,正在推动教育减负,现在又来各种各样的“从娃娃抓起”,这不是“教育增负”吗?再说,这种所谓“从娃娃抓起”真能起到作用吗?老师把任务布置下去,孩子把任务带回家,最后会成为家长和孩子的共同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折磨娃娃可能还是一件小事,更重要的是,此种“过任务”式的学习只会固化孩子们的认知。教育是讲艺术的,很多工作应该“从娃娃抓起”,但不应该通过突击的方式简单地“过任务”。如果在当前的教育中有机融入这些内容,在课程设计上把有关内容嵌入进去,更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给孩子减负、给教师减负、给家长减负,“从娃娃抓起”也要为教育减负。

  (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