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 赏玩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目录
莲叶何田田
菊留秋色蟹螯肥
行用官钱票 以便商民事
原来它是康熙文房的案头佳品
笼中清音
 
2019年10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笼中清音

    ●李  晋

    相比往年,今年我虽没有养蝈蝈,却得到了一只晚清的竹制蝈蝈笼。它做得很精巧,造型也别致,初看后就很喜欢。买回来后,我一直把它搁在书桌上。它的整体像一只提篮,又像一只小舟,在满桌的书海中穿梭。

    这应是旧文人把玩过的蝈蝈笼,竹色泛红,有阳光照射时表面会滋生出柔和的光泽。蝈蝈笼上有提梁,主体取一只粗竹段改制而成,长21厘米左右,下方有立足,竹段中间开缝,以让蝈蝈能拥有呼吸的自由。

    蝈蝈笼的做工很精巧,上部有开槽,安置一竹门,门中开挖了细细的木栅栏,大小一致,间距整齐,很见匠人的功力。门的左侧有一扣手,可扣在下方系在木眼里的绳索上。在竹门的左右方还分别刻有“思远”两字及竹子纹。“思远”有追思先人的含义,也许蝈蝈笼最初主人的父辈也酷爱蓄虫,故他定制了这只蝈蝈笼,含蓄地表达对先人的纪念。

    这只是我的想像,但多少有些依据吧。国人蓄养蝈蝈等鸣虫有很长的历史,唐代时就已出现,据明人袁宏道《促织志》记载:“有一种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师人谓之聒聒,亦捕养之。”养蝈蝈的盛行,带旺了蝈蝈笼的制作产业,竹、木、瓷、角、葫芦等虫具品种繁多,而竹制虫具是较为常见的,但这样的精作倒也少见。

    蝈蝈的声音嘹亮,似有清心之效。前几天,我去拜访大画家李可染之婿、93岁的文坛前辈俞律,先生家中就饲养了两只蝈蝈,我和先生打趣道:“听了蝈蝈声,暑热天身上不会长痱子。”先生笑着点头。谈话中,蝈蝈不时振翅,发出动听而有清韵的声音,主宾皆不觉得烦躁。我想,以后有机会,我将在此蝈蝈笼中养上一只蝈蝈,让蝈蝈笼恢复它应有的功用,让百年的清秋之音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