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 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目录
70年消费变迁铸造以人为本
一团火精神永流传
 
2019年1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一团火精神永流传

    1955年,新建的北京市百货大楼盛大开张,当时主要招聘25岁以下的营业员,36岁的张秉贵已“超龄”10多岁,但因有多年售货经验而被破格录取。

    起初,张秉贵被分配在糕点组。一次,挑选完点心之后,两名顾客等待包装时的对话“刺激”了他:“这位师傅态度挺好,就是慢了点儿。”从那儿之后,张秉贵下班后就会找来硬皮点心、砖头、木头等苦练拆装。没多久,包装速度便提升了两三倍。

    调至糖果组之后,张秉贵发现,因为称重和结账环节繁琐,顾客经常要排长队。为了节约时间,张秉贵又开始琢磨起来。他找来跟糖果差不多分量的小石块,来回称重掂量,寻找手感,反复琢磨,练成称重“一抓准”技艺。他还抄下上百种糖果的价签,不断背诵,打磨出算账“一口清”的神速。售货时,张秉贵边称重边默念数字,手里刚称完,嘴上就能报出价格。

    张秉贵还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

    通过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的不断摸索,他将接待一名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缩减到一分钟,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张秉贵独具特色的服务思想和经验,被形象地归纳为一团火精神。他常说:“售货员要用一团火来温暖顾客,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家后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的一点贡献。”

    凭着精湛的技艺和热情的服务,张秉贵成为“新中国第一店”闪亮的金字招牌,也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相继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特级售货员”、全国劳动模范等多个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