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目录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将在全国推开
姜成英代表:一颗油橄榄的牵挂
区 域 〉〉〉
 
2020年5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医保定点互认进一步扩围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将在全国推开

    长三角区域的异地就医率先实现了医保“一卡通”。图为在安徽省合肥市,工作人员为辖区居民介绍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相关政策。

    CNSPHOTO提供

    本报记者 李远方

    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是我国着力推动的便民举措。河北省医疗保障局近日宣布,从5月10日起,将12家天津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纳入河北省医保定点范围,实现与河北省住院医保报销同标准、同待遇。截至目前,北京市、天津市共有30家医院纳入了河北省医保定点范围。

    国家医疗保障局表示,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已经在全国普遍开展,未来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将适时在全国推开,以满足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类参保人员的门诊异地就医、定点药店购药需求。

    河北“医保互认”新尝试

    如今,有很多河北人居住在北京市和天津市,他们当中既有老人,也有年轻人。异地就医“跑腿”报销难、“垫支”负担重问题一直是流动人口、随迁老人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跨省就医。

    为推动《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落实落地,今年4月底,河北省医保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2019年将天津市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等3家天津市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等15家北京市医院纳入河北省医保定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有序扩大京津冀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互认范围。同时,根据北京、天津医疗保障需求,河北省医保局还将推动把河北省部分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纳入北京、天津医保定点范围,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为三地参保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便利。

    目前,跨省、省内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主要覆盖四类人群:一是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也就是退休后在异地定居并迁入户籍的人员,比如回原籍居住的退休知青;二是异地长期(满半年以上)居住生活的人员,如随子女到外地居住、帮助带孩子的老年人;三是用人单位长期(满半年以上)派驻异地工作的人员;四是异地转诊转院人员,即因当地医疗机构诊断不了或可以诊断但治疗水平有限,需要到参保地外就医的患者。

    河北省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理程序很简单:直接通过手机微信关注公众号“河北省医疗保障局”,点击异地就医模块,选择参保地模块进入登录界面,按照提示操作注册登录后,就可以进行异地就医备案。在完成备案手续后,只要携带社保卡就可以在北京开通跨省联网的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了。

    探索门诊异地直接结算方式

    据悉,虽然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已经在全国普遍开展,但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目前国家在积极探索推进此项工作。

    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为28759家,环比增加437家,其中二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25898家;国家平台备案人数602万,累计结算467万人次。3月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3万人次,环比增加91.2%;医疗费用30.3亿元,环比增加71.1%。

    目前,全国所有省份、所有统筹地区,各类参保人员、主要外出人员以及重点定点医疗机构等都纳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系统运行平稳,结算人次、结算资金稳步上升,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直接结算的便利。但是与住院相比,异地门诊直接结算的数量大、频次高,要求结算响应速度快,还要确保医保基金在异地结算中安全可控,这就对异地门诊结算的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同时涉及药品招标采购、医保基金审核等众多环节,涉及财政部、人社部、国家卫健委、公安部等。

    国家医保局表示,考虑到全国各统筹区门诊政策不统一,待遇保障水平差异大;医保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不一,药品、医用耗材代码标准不统一;门诊就医结算频次高、结算量大,单笔结算金额较小,医保信息系统承载能力不够等原因,跨省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尚未在全国开展。

    国家医保局透露,目前正在开展药品、诊疗项目等的全国编码统一,为全国医保目录统一工作打下基础。同时,也在制订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和医保信息系统建设标准,逐步明确医疗保障政策调整权限,规范决策流程,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下一步,在完善医保目录管理工作的同时,将进一步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政策,逐步减小待遇差,为参保人提供更加公平的异地就医结算服务。

    长三角率先实现医保一卡通

    据江苏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江苏是全国较早开展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省份。江苏省医保局成立以来,全力推进长三角跨省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去年4月初,上海、苏州、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启动了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联网结算试点工作。

    如今,长三角区域的异地就医率先实现了医保“一卡通”。今年4月1日正式发布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对长三角跨区域服务机制做了明确描述:“建立健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信息沟通和应急联动机制,推进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跨区域联通,完善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开展异地就医门、急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工作。”

    江苏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江苏已于2017年实现了包括上海、安徽、浙江在内的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去年5月,实现了长三角(与上海)跨省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2019年底,江苏所有统筹区已经率先与浙江省本级、嘉兴市、湖州市开通苏浙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今年将加快江苏与浙江各地门诊直接结算的准备工作,努力在上半年实现全省各市与浙江各市的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统计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长三角地区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达5576家,累计结算89.8万人次,医疗总费用2.1亿元,医保基金支付1.2亿元。有人担心,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全面覆盖后可能会使更多患者前往医疗资源集聚的大城市就医,给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医保运行带来风险。也有人担心,这会挤占发达城市有限的医疗资源,造成本地居民看病难。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认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方便参保患者,大大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下一步,应配套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措施,发挥首诊、转诊、分级诊疗的作用,通过医联体带动医联体内及周边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减轻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同时,还应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采用多种支付方式来规范诊疗行为,杜绝过度治疗等现象的发生,管控医保基金支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