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大观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目录
国博“唤醒”沉睡多年的明清肖像画
 
2020年7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博“唤醒”沉睡多年的明清肖像画

    本次展出的明清肖像画全部是深藏于国博库房中沉睡多年从未展出过的作品,殊为难得(图/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 佚名《诸葛亮立像轴》

    清 费丹旭《听泉图》

    ●曦 文

    明太祖朱元璋到底有几幅画像?苏轼、赵孟兆页、李清照等耳熟能详的名士长啥样?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会给你答案。据了解,本次展览共展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50余件(套)展品,包括帝王和皇族成员肖像、文人肖像、清代学者和历代文苑像传等。和历史中的千古帝王、风流名士“面对面”的机会来了!

    明清肖像珍品荟萃

    明清肖像画是国博书画收藏的特色之一,其馆藏数量多至近千件,本次展览中的明清肖像画全部是深藏于其库房中沉睡多年从未展出过的作品,殊难得见。据悉,展览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带领其策展团队经过长时间的学术研究,精心策划了本次展览。展览主要以“帝王·皇族”“雅集·行乐”“名臣·名士·闺秀”“学者像传”四个单元展示明清肖像画的概貌。

    在此展览中,可看到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禹之鼎、顾见龙、费丹旭、改琦等宫廷画师笔下的帝后御容、名臣将相以及宫苑仕女,还有“波臣派”代表画家曾鲸等在民间极具影响力的肖像画大师之作。

    作为中国画各个门类中最为古老的一个画科,肖像画侧重人物面貌的描写,古人又称之为写真画、传神、写照、传写等。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与社会思潮多元的大背景之下,肖像画不再是宫廷权贵与上层社会人物的专享,庶民人物也成为肖像画的主角。除宫廷画师专绘帝后、功臣、历代明贤肖像画外,应民间日渐增长的肖像画制作之需求,大量的民间肖像画家应运而生,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职业画家。借此展览,观众们既可略窥国博馆藏肖像画的特色,也可了解明清时期肖像画的嬗变与演进历程。

    一睹帝王名士真容

    帝王和皇族成员在明清肖像画中占重要部分,展览中的“帝王·皇族”单元不仅可以看到《元太祖成吉思汗像》《赵匡胤画像轴》《清圣祖玄烨像》等帝王肖像,更有醇贤亲王嫡福晋叶赫那拉氏、醇贤亲王二侧福晋刘佳氏等皇族成员的影像轴。这些肖像画多以写实为主,以形写神、赋色厚重、画工精湛,多为职业画家所为,且多不具画家姓名,是明清时期传神写照的典范。

    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明人绘《明太祖朱元璋异形像》和清人所绘《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朱元璋的真容已成为千百年来一大谜题,在历代帝王中,朱元璋肖像是存世量较为丰富的,其相貌的反差也非常大。在清人胡敬(1769年至1845年)的《南薰殿图像考》中记载的朱元璋画像就有12帧之多。展览中将朱元璋的“正形像”和“异形像”同时展出,可见其脸颊变形拉长、下巴向前凸出、脸上布满黑痣的异形肖像与标准正形像形成了强烈反差,吸引许多观众纷纷上前观赏。

    在展览的其他单元中,还不乏《诸葛亮立像》《郑成功画像》《李清照画像》《苏轼像》等描绘名臣、名士、闺秀的画轴,一展诸家风采,还有以雅集和行乐为画面主题的文人肖像,如明《五会同图》、清费丹旭《听泉图》等,让人大饱眼福。

    两种像传见证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览力求从不同方面展示明清肖像画的历史、文献与美学价值,“学者像传”单元中的《清代学者像传》和《历代文苑像传》两种像传,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肖像画藏品的重要特色。《清代学者像传》曾经出版过单色影印本,《历代文苑像传》则极少露面。这两部像传是由文史学者和书画鉴藏家叶恭绰家族捐赠的。

    其中,《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和《历代文苑像传》由叶恭绰祖父叶衍兰摹绘,《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则为杨鹏秋摹绘。两部像传卷帙浩繁,来源清晰,正如叶恭绰所言,像传“取诸家传神象暨行乐图绘,或遗集附刊及流传摄影,皆确然有所据”,是了解历代(尤其是清代)学者肖像的重要图像文献。

    据刘万鸣介绍,在明清肖像画中,“形似”的艺术理念被发挥到极致。在实用性的社会功能大行其道的明清肖像画中,他们侧重的是“以形写形”,是“形似”。这种写实、重形的创作理念是明清时期绝大多数职业画家的价值取向,也是他们适应受众需求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在肖像画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画风与审美趋向的嬗变,更能看到服饰、礼制、官制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特色。“从这些肖像画中,亦可看出明清时期肖像画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进程,从而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刘万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