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赏玩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目录
众志成城抗洪水
一杯饮尽低调的奢华
自由舞蹈 踏歌而行
后浪推前浪
 
2020年7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自由舞蹈 踏歌而行

    南宋  马远︽踏歌图︾  故宫博物院藏

    ●包光潜

    南宋马远的《踏歌图》早已为人熟知,若是再说,极有可能拾人牙慧。可它确实好啊,可说的也很多,所以笔者想说点题外话。

    首先是其整个画面物象纷呈,却自在有序。譬如刀削笔立之峰、虎踞龙盘之石、展翅欲飞之松、婀娜多姿之柳、婆娑滴翠之竹,还有清香朵朵之梅……对不起,第一眼还真没看到画面最下方踏歌而行的那几个活泼的人物。等看到他们后,笔者的心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舞之蹈之了,仿佛醉意熏熏。于是,整个垅上的人物都活动起来了,如同动画。四位踏歌者应是把酒临风后路过垅上,冲着酒劲儿彼此调侃、彼此娱乐。这毕竟是京畿之地,城乡近在咫尺。他们看上去根本不是什么农夫,因此这种表达并非劳作后的喜悦。这可以从他们的形态和衣着,特别是帽子看出来。认为他们是农夫的,可能狭隘理解了“丰年人乐业”。不管他们是什么人,情态真的令人欣喜若狂,妙不可言。最后一个人大概酒劲上来了,踉踉跄跄、头重脚轻的感觉,但时刻不忘肩膀上扛的酒葫芦。倒数第二人似乎年轻一点,拽着中间老者的衣带不放,好像要与其理论或比试一番。土垅的高低起伏,恰恰与踏歌者的节拍保持了一致,有出有入、有起有伏。

    其次是宋宁宗于画上题的王安石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声。”马远到底是奉诏命题绘画呢,还是画好以后宋宁宗看到觉得好,便想到了王安石的《秋兴有感》呢?这个可能无从考证了,关键在于马远的生卒年月。如在当朝,他应诏作画的可能性是不能排斥的。特别是宋宁宗于诗后题有“赐王都提举”几个字,更加表明应诏画的可能性极大。如果马远不在当朝,宋宁宗不可能如此题写;如果马远当朝为官,也不排除宋宁宗事后题写的可能。这在宋代是比较普遍的,也是皇室笼络大臣的一种方式。

    第三是垅上的禾苗,涨势喜人,真的是得天地之灵气了。笔者以为,在如此境地里耕种庄稼,是多么幸运、多么幸福。这是对繁荣盛世的一种真实表达方式。如果是应诏画的话,马远自然有拍马之嫌。不过,大臣拍皇帝的马屁有什么错呢?

    第四是王安石的《秋兴有感》。笔者查了一下王氏的诗歌选本,基本将“垅上”写成“陇上”。陇上,应该指的是陕甘之西北区域,这与“朝阳丽帝城”不符。作“垅上”最为准确,垅即垄,隔离庄稼地的土埂,即田埂。这与“垅上踏歌声”的情景相和相谐了。另外,笔者也查了一下资料,古代“陇”通“垅”。

    最后,笔者由马远的《踏歌图》想到李白那首著名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踏歌嘛,定然是民间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娱乐方式,边走、边唱、边舞,还打着节拍,却无一定规律,一唱而众应,即兴而为。这种消遣或诙谐、或滑稽,无论南北与东西,自古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