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 中国商报
 下一版  
    标题目录
在更高起点上
推进改革开放
加速复苏再出发 会展业迎旺季
不出国门 “扫货全球”
 
2020年11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服贸会、广交会、进博会……重量级展会一场接一场
加速复苏再出发 会展业迎旺季

    本报记者 彭婷婷

    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前景不明的背景下,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期举办意义非同一般。进博会作为联通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和重要纽带,其溢出效应正在中国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释放并呈持续扩大之势。

    值得关注的是,因疫情沉寂了数月的会展业,发出了强烈的加速复苏信号,重量级展会一场接一场。作为一种功能经济,会展业正成为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各地展会全面开花

    在北京,从9月至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举行,北京时装周开幕,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多场重量级展会密集举行;在广州,该市商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重点场馆举办展览269场,同比增长55.5%;合计展览面积同比增长21.5%,位居全国第二。

    会展业正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以郑州为例,据统计,自6月10日复展以来,郑州共举办55个会展活动,现场成交额约217.29亿元,拉动社会消费97.09亿元,带动了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增收。

    “发展会展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会展是繁荣、活跃经济的黏合剂,也是市场主体展现各自实力和特色的舞台,更是进行经济、科技、文化等活动的沟通桥梁。”产业经济研究员、中关村发展集团高级专家董晓宇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一线城市以外,近年来一些二线城市的会展业也发展较快,并形成了特色会展经济。

    “参加展会可以让企业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包括新技术、新产品及行业新趋势。”同济大学产业与工程研究院高级项目主任孙文华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会展带动了人气、集聚了产业资源,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线上线下加快融合

    疫情的突发,倒逼会展经济数字化升级,线上线下融合办展成为热词,而广交会正是这一升级的具体体现。

    第128届广交会近日在云端落幕。短短十天,广交会吸引了来自226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注册观展,近2.6万家参展企业上传展品超过247万件。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为激活全球贸易、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上海,云展会早早地便开始试水探路。今年3月,上海时装周联手阿里巴巴,将T台搬上云端;5月,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展会——“云上2020年中国品牌日”开展;7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线上线下同时开场。

    目前,云会展已开始重构会展产业链,改变传统会展产业所依靠的大型展馆为基础的传统产业链。“预计浙江全年可以通过网上交易会推动各类订单落地150亿美元左右。”浙江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说。

    “疫情加速了会展业线上线下融合步伐,行业总体呈现线上线下互动、展现模式多维、智能化水平提升等特点。”董晓宇对记者表示。

    适应新方向新需求

    面对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会展业该如何积极适应新的方向和需求?

    在成都市博览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在新发展格局下,会展业将更加有所作为。据了解,成都将充分利用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功能区及各县(区、市)特色优质商业载体,引导会展资源向户外拓展、向夜间延伸,打破空间与时间限制,以各类商圈、文化街区等为空间载体,举办消费类展会活动,引爆会展消费新热点,形成会展经济新增长点。不仅是成都,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现已成为西安会展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城市新地标,未来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城市提供综合性的展览、会议、交流、交易平台,成为服务亚欧合作交流的“涉外门户”。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发展会展业首先要符合防疫的整体要求,之后需要有关方面各显神通,把会展变成体现城市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展示窗口,起到壮链、补链、强链作用。

    “未来会展业要加快适应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需要,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加强‘会展+’模式,打通嫁接、转接、链接等不同连接方式,建立起与各行业的联系,走融合发展的道路。”董晓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