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法治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目录
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
 
2021年5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优化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
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

    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是国家“放管服”改革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CNSPHOTO提供

    为了促进知识产权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从2019年起,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的“蓝天”专项整治行动。两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各地方知识产权局充分履行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监管职责,创新智慧监管模式,实时监测网络平台知识产权服务状况,引导网络平台依法开展业务,有效规范了平台知识产权服务行为,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

    韩湘子 本报记者 李海洋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关于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持续压缩商标、专利审查周期,切实提高商标、专利申请质量,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通知旨在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的制度优势,使知识产权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创新发展路上的‘开山斧’‘点金石’,让创新成果更好惠及社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何志敏说。

    严打商标恶意注册

    4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更大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会议确定,进一步压缩商标、专利审查周期;促进提高知识产权质量;在确保数据安全基础上,开放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助力企业研发创新;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依法打击违法违规代理和商标恶意注册、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

    “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是国家‘放管服’改革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据何志敏介绍,“十三五”时期,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探索、主动作为,以提高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和提升社会公众获得感为重点,推动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破除不合理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放宽专利代理机构设立及代理师考试资格限制,在自贸区实行告知承诺改革,将专利代理机构设立审批时间从20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专利代理机构数量增长160%,达到3253家。优化商标收费结构,降低专利收费减缴标准,简化业务办理流程,累计减免专利、商标收费471.7亿元,减少专利、商标申请材料1500余万份。

    加强公正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环境。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指导,注重加强典型案例指导。坚决打击商标恶意注册、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近三年累计驳回恶意抢注和囤积商标注册申请超过15万件,确认非正常专利申请22万件。 

    提高服务质量,加速创新发展进程。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商标、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和其他业务办理周期较“十三五”初期均大幅压减1/3以上。大力推进“全程网办”,推广远程审理,专利、商标电子申请率较“十三五”初期分别增长7.4和28.9个百分点,达到98.8%和98%。加大基础数据开放力度,免费开放5200余万条商标数据和34种专利基础数据,努力实现应开尽开。

    何志敏强调,对于恶意商标注册行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坚决反对并且及时打击,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商标注册意识。主要从完善相关法规、进行准确辨识、开展分类处置、组织专项打击等四方面,推动各地执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全面形成高压震慑。这种打击既包括对恶意申请人进行惩罚,也包括惩罚为其进行代理的一些代理机构。

    “严厉打击商标恶意注册和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对重大不良影响的商标注册申请依法不予受理或快速驳回,对非正常专利申请实行批量审查。加强商标恶意注册和非正常专利申请审查信息共享和行为认定,及时发现并严厉打击相关代理商标恶意注册和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通知提出,要及时公开商标恶意注册典型案例,定期通报或公布各地方高质量专利申请和非正常专利申请占比数据。依法推动将不以使用为目的的商标恶意注册和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纳入信用监管。

    持续压缩审查周期

    中国商报·法治周刊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希望进一步压缩专利审查、商标注册周期,进一步降低知识产权维权成本,加大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商标恶意注册行为等的呼声一直存在。

    何志敏表示,在国务院办公厅职能转变办的支持下,国家知识产权局研究起草了该通知。

    据介绍,通知的主要内容包括持续压缩专利审查、商标注册周期,切实提高专利、商标申请质量,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以及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等六个方面,共计16条具体举措。

    为进一步压缩整体注册授权周期,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商标、专利审查中的运用,优化专利审查和检索智能化系统功能,推进商标注册与管理平台立项建设,为提高审查质量和效率提供支撑。通知要求,到今年年底,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4个月以内,一般情形商标注册周期由8个月压缩至7个月;今年全年完成发明专利审查结案135万件,将发明专利审查周期由20个月压缩至18.5个月,其中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压缩至13.8个月。继续发挥商标、专利审查绿色通道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对抗疫急需的商标、专利申请给予优先审查。

    此外,到今年年底,将商标转让审查、异议审查、驳回复审、无效宣告平均审查审理周期分别压缩至1.5个月、12个月、5.5个月、9个月,电子申请的商标变更、续展审查周期再压缩五分之一。优化专利授权公告和公报出版流程,将专利授权公告平均周期压缩至3周左右。

    在资助和奖励政策方面,通知提出,要纠正片面追求数量的倾向,各地区、各部门清理完善各项涉及专利的奖励政策和资格资质评定政策,不得直接将专利申请、授权数量作为享受奖励或资格资质评定政策的主要条件。今年6月底前,全面取消各地对商标、专利申请阶段的资助和奖励,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着力营造潜心研究氛围,促进多出基础性、原创性成果。科学设定高质量发展指标,到2022年年底,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要达到8.3件。

    严打违法违规代理

    在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能方面,通知明确,要优化完善商标、专利电子申请系统,统一身份认证,提高系统兼容度,推进专利优先审查和质押登记电子申请全程网办,推动知识产权业务“一网通办”;优化商标申请缴费流程,推进商标申请快速受理。此外,通知还要求加大对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工作指导力度。制定商标一般违法判断标准,统一行政执法标准。加大对商标违法行为及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办案的指导力度。

    通知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代理行为的打击力度。持续开展“蓝天”专项行动,建立代理行业监管长效机制。加大对电商平台商户无资质开展专利代理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线上商标代理和交易行为,加强对电商平台开展代理业务的协同监管。通过政务大厅、政务网站、新媒体平台等多渠道公布商标、专利办理环节、收费标准和审查审理官方文件等信息。严厉打击伪造变造法律文件、印章,以欺诈、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扰乱代理市场秩序等行为。依法依规加强对违法违规代理行为的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普及,“互联网+”模式的知识产权服务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在少数。

    “为了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从2019年起,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的‘蓝天’专项整治行动。”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表示,两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各地方知识产权局充分履行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监管职责,创新智慧监管的模式,实时监测网络平台知识产权服务状况,引导网络平台依法开展业务,有效规范了平台知识产权服务行为,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

    据雷筱云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对有关电商平台主动监测发现,一些平台商户违法发布专利代理业务信息,涉嫌无资质专利代理的行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及时组织有关地方局对相关电商平台进行约谈整改,要求充分履行平台的责任,依法规范“黑代理”行为。

    雷筱云透露,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继续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的“蓝天”专项整治行动,将规范平台型机构作为整治行动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平台型机构经营行为的监控,加大打击力度,不断促进“互联网+”知识产权服务新业态的良性发展,持续改善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的秩序,充分激发市场化知识产权服务活力,为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链接 〉〉〉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今年4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中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二次发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报告显示,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从审查环节上看,截至2020年年底,发明专利和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分别压缩至20个月和14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压缩至4个月,提前完成国务院提出的商标审查周期压缩目标。从知识产权业务办理环节看,目前,专利、商标业务全面实现网上服务,专利、商标电子申请率分别达到98.8%和98%。

    从整合优化知识产权服务资源上看,目前已初步实现知识产权业务“一网通办”。全国27个省(区、市)实现专利商标业务“一窗通办”。

    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全国有27个省(区、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设立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91%,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由23%增长至27%。国家知识产权局稳步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建设,第三批34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和第二批37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已正式运行,第四批51家TISC的筹建也已经启动。到目前为止,我国TISC(含筹建机构)已达到102家,实现31个省级行政区域全覆盖;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达到60家,覆盖全国80%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

    在基础数据公开方面,去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更新完善《知识产权基础信息数据规范(试行2020版)》,发布《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利用指引》,明确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基础数据利用规范。截至2020年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拥有国内外专利文献资源总量达到1.83亿条,涉及100多个国家、组织和地区。累计开放商标基本信息5100余万件,总下载用户60.8万人次。

    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统一公共服务标准,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创新资源高效率配置、高效益运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严厉打击

    商标恶意注册

    ●主要从完善相关法规、进行准确辨识、开展分类处置、组织专项打击等四方面,集中打击商标恶意抢注专项行动等,推动各地执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全面形成高压震慑。

    ●要及时公开商标恶意注册典型案例,定期通报或公布各地方高质量专利申请和非正常专利申请占比数据。依法推动将不以使用为目的的商标恶意注册和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纳入信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