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专题
 上一版  
    标题目录
普特协同 探索非遗文化传承育人新路
创新产教融合机制 服务地方产业转型
 
2022年9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普特协同 探索非遗文化传承育人新路

    宋泮涛 陈桂林 刘磊

    将残疾学生培养成“厚德育、精技能、善创新、回主流”的社会有用人才一直是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教育目标。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是全国残联系统最早开办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也是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多年来,学院开展非遗文创技艺技能传承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以听障学生为主体,以手工技艺传承创新为突破,坚持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普特协同发展,开展了红色文化育人与非遗特色化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确定非遗文化传承特色发展突破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科学知识、工艺技能、道德伦理及艺术表现,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开展非遗教学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追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听障学生尽管沟通能力弱,但其动手能力不逊于健听学生。因此,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确立了以非遗教育与学生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相结合,与培育工匠精神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基本思路,联合山东临沂职业学院等院校,引进技艺、研创融合开展非遗教育,形成学院发展的新突破。

    构建德技并修的立体化育人模式

    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发现学生中对传统技艺文化了解比较深入的只占5.8%。这表明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手工技艺,实现文化育人,成为实现非遗技艺在听障学生中纵深传承的迫切问题。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提出“巧手匠心、德技并修”的立体化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听障学生的优势,开创、构建基于残障学生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的“双线育人”模式,以期培养“厚德育、精技能、善创新、回主流”的高职听障技能人才,实现残障学生的可持续成长。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还创新育人课堂和课程体系,提升授课和创业质量;探索行走的课堂,创新培养了草木染、墩绣、拓印等学生创业项目12个,提升了学生从艺水平,提高了创业质量。依托全国残疾人文创产业基地、校企共建“手工技艺+产业”资源转化平台,拓宽听障学生成果转化渠道。通过校企融合、校城融合、校地融合,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让学生的作品服务社会,积极打造文创产业链,实现作品成果转化,达成手工技艺创新化、非遗作品商品化,助力听障学生靠非遗手工技艺就业创业。

    开拓普特协同、多元培养新路径

    临沂职业学院是山东省文化厅指定的山东省非遗传承人群研习培训定点高校,建有陶艺、剪纸、柳编等非遗大师工作室,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与临沂职业学院友好结对,创新构建“普特协同、师承创新”相结合的校际协同发展新机制,在人才培养中重视校际学校资源的共用,重视师承教育,实施非遗大师和校内教师“双导师制”,夯实非遗技艺技能功底,强化红色文化传承,提升创新能力。通过校际师生交流,健听学生促进了听障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残障学生也对健听学生学习起到积极向上的影响。加强校际交流,开展“立交桥式”培养,开发“行走的课堂”,在本校、属地、异地不同空间进行“多空域”研学;学生对不同门类的非遗技艺如刺绣、陶艺等多模块选课,推动不同手造门类的多方向创业就业,极大促进了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吸引社会各界关注残疾人教育事业

    经过近10年以非遗技艺技能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成绩斐然,探索与实践的听障学生非遗教学成果《基于手工技艺传承的“一主线四平台”普特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类)一等奖。60余人次学生的作品在非遗大赛获奖,实现非遗就业200余人次。学院培养了“齐鲁最美大学生”和多位全国技术能手。学院牵头成立“全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山东省中华职业教育社非遗职业教育委员会”,获批“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多家主流媒体深入报道了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在非遗红色育人、非遗手艺传承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做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临沂职业学院经过多年“普特协同、多元推进”教学实践,非遗教育教学扎实开展,成效显著,非遗课程已经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不断创新。一项技艺的传承是手艺和其作品的传承,是中国几千年来与自然和谐共生大智慧的传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变“特殊”为“特色”的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积极开辟残障学生学业、创业、就业新路径,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宋泮涛、陈桂林: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刘磊:临沂职业学院)